苏杯决赛争议判罚影响公正
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36    点击次数:74

5月4日,中国羽毛球队在厦门以一场3-1战胜韩国的苏杯决赛,为主场观众送上了一场含金量十足的胜利,但这场比赛的“热闹”却不仅仅来自场上的对决,4次争议判罚让比赛的戏剧性拉满,也让观众直呼“这裁判是来抢镜的吧”。从混双开场的激烈对抗到女双收官的悬念反转,这些争议几乎承包了各局关键时刻的“戏份”——想不引人注意都难;只是,问题来了,这到底是裁判的问题,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呢。

先回到比赛本身,徐承宰在混双第一局倒地救球时,球到底是先落地还是先被击飞,成为当天的第一个争议点。从裁判的判罚来看,最终认定“球出界”,虽然从慢镜头回看,似乎裁决没毛病,但问题是,观众根本没看到慢镜头,本该是明确结论的技术手段,却因为转播方没放回放,反而加剧了误解,直接让现场观众满头问号。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看似技术上的争议,居然直接影响了局势走势——韩国队凭此追平比分,而中国队冯彦哲紧接着又申请伤停,节奏显然被打乱了;要说只是一个偶然,也许太简单了,毕竟在这样一场焦灼的对决中,每一个争议判罚都是情绪炸药。

再说冯彦哲这一“伤停吃黄牌”的事,其实也有点耐人寻味。根据2024年的羽毛球规则,比赛中使用喷雾是明令禁止的,而冯彦哲的这次暂停,显然更像是为了打断对方追分势头,但裁判却毫不留情地直接出示黄牌——严格来说,这判罚没问题,规则就是规则,但换个角度想想,难道裁判在这么关键时刻出牌,完全不考虑一下比赛的节奏和气氛吗。何况,这张黄牌让中国组合心态明显受挫,直接被对方连拿局点、扳平比分;当然,这也反映出我们队员在规则理解和应对上的短板,既然喷雾不行,完全可以用更“稳妥”的方式申请暂停,规则是死的,但利用规则的方式可以更灵活——这点,高手和普通选手的区别太明显了。

第三次争议最让人“上头”,黄东萍比赛间隙“上厕所吃红牌”的判罚,简直是刷新了观众的认知。局间休息2分钟,黄东萍一路小跑来回,结果裁判因为时间超标直接罚分,红牌伺候——这操作,不禁让人怀疑裁判是不是掐着秒表等着呢。虽然从规则上说,裁判有权这么做,但问题是,羽毛球比赛毕竟不是田径赛,厕所这种生理问题本身就很难量化到“只用1分钟”的程度,裁判这次“较真”的判罚,不仅让中国队首分落后,还让整场比赛增添了几分火药味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分丢得窝火,但也激发了黄东萍的战斗欲望,第三局上来就一波4-1攻势,直接拿回场上主动权——这么看,裁判的“添堵”反倒成了中国队的“助攻”。

至于女双第二局谭宁的“发球没准备好丢分”,则更像是一次由小失误引发的蝴蝶效应。韩国队李昭希发球时,谭宁高举手示意,而裁判却未中止发球,随后双方还打了几个回合,最终韩国队得分——这次判罚看似合法合理,但从球员和观众的心理感受上,难免有些让人不服气;马晋在解说时也提到,中国队其实可以不接这个球,而是直接向裁判提出抗议,但显然,在这种紧张的比赛氛围下,临场的冷静和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。从结果来看,这次争议反而让刘圣书/谭宁的状态“急速拉满”,最终连续拿分,直接终结了韩国队的反扑——说到底,比赛中最有力的回击永远是硬实力。

细数这场比赛的4次争议判罚,几乎全都出现在关键分或紧张时刻,更巧的是,吃亏的那方大多是中国队。如果说裁判“针对我们”是阴谋论,那我们自己是否也该反思一下,是否在规则熟悉度和临场应变上还有欠缺呢。冯彦哲不熟悉喷雾规则、黄东萍对局间休息时间的模糊认知、谭宁选择处理争议球的方式,都足以说明我们在比赛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;更重要的是,心态和情绪的掌控,在面对争议时更显关键,从裁判“挑刺”中走出来,化不利为动力,这才是顶级选手的应有素养。

但公平地说,裁判的几次判罚虽然激起了争议,却并没真正左右比赛的结局,中国队最终凭借硬实力和韧劲拿下了这场胜利,裁判再“抢戏”,也没法抢走结果本身;更值得一提的是,韩国女双白荷娜和李昭希赛后依然保持了极高的风度,站在场边等候中国选手互动结束,主动致意,展现出了优秀职业选手的素养,赢得了场内外的尊重。比赛有输赢,但这场风度之争,她们没输。

回头再看这场决赛,争议终究只是比赛的一部分,而真正决定胜负的,还是队员的实力、心理素质和关键时刻的临场决策。至于裁判的表现,也许有抠字眼的成分,也许是严格执法的体现,但无论如何,规则本身永远是比赛的底线,我们需要做的,是用更高的竞技能力正面回应所有干扰,用胜利去化解争议——正如这次,中国队在场上用表现证明了一切。